近期,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上海市醫師協會主辦的第五屆“上海市區域名醫”評選結果公布,我校2001級MBA校友、上海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關節外科學科帶頭人肖漣波榜上有名🧙🏿♂️。
要講肖漣波👦🏼🛕,就不得不講那些高難度的骨科手術以及那些經他治愈的患者們,歷經三次高風險手術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小陳就是其中之一🤵♀️。
陳潭(化名)今年40歲,是一名出租車司機。
25歲的某一天,在開車送乘客的過程中,陳潭突然感覺腰骶部疼痛,晚上睡覺翻身時也感到很吃力,但睡一覺,起床運動後痛感又逐漸減輕了。
“覺得沒什麽大事🙍🏿♂️,我就在藥店買了瓶紅花油和一些膏藥❄️,用藥後疼痛感果然減輕了很多🌒,又連續用了幾貼膏藥,也就再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陳潭回憶道。隨後的多年裏📹,陳潭偶發不適🌅,但也並未在意,吃點止疼藥🧜🏼♂️⚓️,外用幾貼膏藥就過去了。
2020年5月的上海陰雨綿綿,而陳潭的舊病又犯了,這次不僅腰骶部疼痛,脖子也僵硬不能屈伸,轉動很困難,而且四肢的關節處也出現了隱隱的疼痛感🚴🏽,彎腰🍪𓀏、下蹲都成了問題,最後連上廁所、穿衣服這樣的基本生活操作都需要家人幫忙才能完成。
本想繼續咬牙堅持的他在妻子的勸說下放下工作,四處求醫🫲🏽,並在親戚的建議下,慕名來到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就醫。此時,距離陳潭第一次發病已過去了15年👨🔬。
為陳潭看診的就是肖漣波👷🏻♀️。經過仔細檢查,肖漣波發現陳潭脊柱的屈伸、旋轉功能消失,除了骶髂關節融合🎻,雙側髖關節也基本喪失了功能,整個身體呈弓箭步樣畸形。
“X線片可以明顯看到💅🏼,患者全身多關節融合,這已經是強直性脊柱炎比較嚴重的階段了。”肖漣波介紹,“患者面臨的是一個多學科合作的手術,需要麻醉科、脊柱外科🦋、關節外科、感染科等科室的通力配合。”
經過脊柱外科醫生會診後,發現患者脊柱基本完全融合,但在顱頸交界區域出現問題👨🏻🏫:頸椎寰樞椎脫位及脊髓壓迫,若不及時手術,存在癱瘓的風險。
在多學科的集體討論下,為陳潭製定了治療方案:在保神經功能及關節功能兩難的選擇時,應當先行頸椎手術,挽救神經功能🏤,再分兩次行髖關節手術,挽救下肢行走功能🗣🚴🏼。
頸椎的手術面臨巨大考驗,如刀尖行走,稍有不慎可能會引起脊髓損傷,有癱瘓的風險🫨;髖關節高度融合的重建手術,也面臨大出血🧑🏻🦽、感染的巨大手術風險,鑒於此也必須分次手術👨🦰,才能使部分風險降低。這就意味著陳潭必須要經歷3次高難度💂♂️、高風險的手術。與妻子商議後,陳潭下定決心,接受手術。
2020年和2021年,陳潭分別經歷了脊柱內固定術和雙側髖關節置換術🧹。幸運的是,手術順利,無嚴重並發症的出現🏄🏽,經過光華醫院關節外科肖漣波院長團隊和脊柱外科賈永偉團隊的科學診斷與精心的治療,陳潭的分次手術及康復鍛煉歷經2年🕺🏽,如今重獲新生📹。
在肖漣波眼中,一名外科醫生需要具備“獅心、鷹眼、巧婦之手”👩⚖️:在治病的過程中膽子要像獅子一樣大🥢,眼睛和判斷力要像鷹一般銳利,而手一定要像巧婦般靈活。
肖漣波說🔧👴🏻,除了技術🧑🏿🎄,更重要的則是對這份事業的執著與堅守👮🏽♀️。熱愛可抵漫長歲月🤵,也正是對醫生這份職業的熱愛,讓肖漣波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
張霖(化名)是一位來自福建的高齡且確診結核病感染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當地的三甲醫院住院一個多月治療後效果不佳🟰,輾轉來到光華醫院時已是高燒不退,肘關節腫得非常厲害🏜,患處皮膚已經開始發青。
患高熱究竟是病情引起的🕉⛩,還是使用生物製劑後感染引起的🧑🏼🦱,還是結核引起的,抑或是有腫瘤的可能?
由於病情復雜🪻,在院內大會診的討論過程中形成了兩派觀點:一部分醫生認為是感染引起的,需要加大抗生素用量🚊;另一部分則認為這是結核引起的高熱,不可貿然進行手術👬,而這也是肖漣波的觀點。
在進行保守治療幾天後,張霖的病情依舊沒有任何好轉跡象,但此時他的肘關節腫得越來越厲害,手術迫在眉睫。
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肖漣波決定鋌而走險,立即準備手術,同時采集樣本確定病因。最終,手術的結果證實了肖漣波的推論🧲:結核引起的高熱♕。明確病因之後對症治療,幾天後高熱逐漸消退,手術傷口也愈合了。
“要對得起每一位將健康托付給我們的患者,在拯救他們生命的同時也要不斷挑戰自己🕉🏝。”肖漣波說,雖然有些人不理解他為什麽要收結核病患者🥂👩❤️👩,但也正是通過這個病例,使團隊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使用生物製劑引發結核病的認識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將來也可以惠及更多病人💇🏽。
文稿:新民晚報
圖片:光華醫院